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关注  > 正文
资讯推荐:探访钦州书院(二)|当老年人学习的时候,他们在想些什么?
来源:周到上海     时间:2023-03-23 17:14:45

上海老年大学党支部委员、副校长王敏曾从事过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等种类的教育工作,“老年教育等于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,其实很重要。”但是当她接触老年教育前,对于老年教育的印象和外界想象的一样,多少是带些消极色彩的。

“我最早接触老年教育,是在虹口业余大学,里面有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这块的功能。我当时被派到四川北路社区学校去工作,报到的第一天,特别惊讶。”王敏向晨报记者回忆,

“一进去,就听到里边传来声音在唱沪剧。这让你一下感觉这个校园特别有活力,我当时就觉得,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。因为我从事过各个年龄段的教育,我知道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有应试和就业的压力,但在这里没有任何压力,你能感觉到的只有老年人的快乐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对于很多学员而言,报名参加某个课程,多半是为了弥补儿时的遗憾。当记者在这个下午走进72岁的油画老师、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范邦菁的课堂时,当天课程已经结束,只剩下60岁的班长肖培花在帮助她作些整理工作。范邦菁是我国著名文史专家范祥雍先生的女儿,曾经师从著名画家颜文樑。

范邦菁老师

然而肖培花却并非奔着范老师的名头报的名,她只是单纯喜欢画画,因此一连报了油画、水彩画和钢笔画三门课程。她告诉记者,自己年纪轻的时候就喜欢画画,曾参加过不少短期培训,怀孕之后也还继续学习过油画。后来孩子出生,就彻底没有时间画画了。“我就停掉了,把这些东西全部封起来。”

几十年过去,肖培花如今已经退休,而孙女也读两年级了。“终于有空了,又想起要重拾年轻时的爱好。现在每天都很开心,像重新进了校园一样,特别开心。”

上海老年大学很多课程都需要长期的学习过程,以钢琴班为例,修完全部进阶课程,往往需要花费多年时间。而有一些特别热门的课程,比如国标舞,有学生一上就是10年,舍不得离开。

更有不少老年人在修完一门课程后,还会立刻报名学习另一门学科。因此,偶尔也会出现一名学员在学校呆上20多年的情况。

对于校方来说,学员不舍得毕业也成为了一种甜蜜的烦恼。一方面,学校欢迎老人们积极报班学习;另一方面,他们也希望为更多学员提供名额。在上海老年大学,课程采取学分制。修满一定的学分,就意味着可以从这门课的课堂毕业了,学校会鼓励大家“早日毕业”。

“有些课程太火爆了,教室也太难进了。里面的学员不毕业,外面的学员就进不来。我们因此要想各种办法,怎么对学员进行一个更新。”王敏说,而即使是一些毕了业的学员,往往仍旧意犹未尽。办法之一就是继学校的第一课堂外,再陆续开辟第二和第三课堂。在班级结束后,还会成立相应的社团。学员加入社团后可以定期参加活动,学校也会给予这些社团经费和场地的支持,这是第二课堂的概念。

第三课堂,则是指学员毕业后作为志愿者继续为社区的老年人服务。他们可以作为志愿老师,也可以扮演其他的志愿角色。

对于授课老师而言,他们是永远欢迎学员们的这种热情的。在国际文化学部教授经典影视赏析课程的凌振元老师今年76岁,在上海老年大学已任教16年。他的课程是钦州书院的王牌课程之一,每一堂课教室都会爆满。

“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,很多人拼命托关系想进来,也进不来。对我们老师来说,这也是一种鼓舞和感动。”凌振元说,“所以我们也很愿意来老年大学授课。疫情结束之后,每节课都爆满,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深深地打动了我们。”

凌振元老师

凌振元退休前曾在上师大影视传媒学院执教,他说,老年学员的求知欲相比本科生、研究生强烈得多。“虽然没有考试也没有就业,但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,他们觉得非常值得。而对于我来说,退休以后仍然能把专业知识利用起来,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。“

担任古典舞老师的北舞毕业生李凤娟也有同感,她对比这些老年学员和自己平时在舞蹈机构任职时接触的学员:

“我觉得老年人都很热情,这些阿姨都非常认真。教课其实兴趣比较重要,有了兴趣才能上好课。我觉得这种兴趣是相互的,所以我教他们还是很快乐的。在外面教授成人学员,可能他们的态度会比较散漫。特别是白领,比较注重自我。但我们老年大学的阿姨们集体感会比较强,而且上课这一块认真很重要,他们非常认真。”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